針灸、草藥,祖國傳統醫學的瑰寶,千百年來,為護佑人民健康做出了卓越貢獻。針灸,其實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應用一定的操作手法來預防和治療疾病。
你真的了解針灸嗎?那些所謂的“神醫”如何能夠妙手回春?有多少種針灸方法?來來來,跟著小編走進牡丹江市中醫醫院,深度了解博大精深的“針灸武林群俠傳”。
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把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針法“七大派”
毫針
毫針療法又稱“體針療法”,是傳統針刺醫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種療法,通過在人體十四經絡上的腧穴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以調整經絡、臟腑功能而治療。
適應癥:頭痛、頭暈、失眠、高熱、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震蕩后遺癥、頸椎病、落枕、鼻炎、牙痛、耳鳴、近視、面癱、面肌痙攣、神經衰弱、三叉神經痛、哮喘、咳嗽、肩背痛、肩周炎、中風偏癱、消化不良、腰腿痛、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月經不調、痛經、遺精、陽痿、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周圍神經系統疾病、輸尿管結石等。
火針
用火燒紅的針尖迅速刺入穴內,借助火熱之力刺激經絡穴位,直接激發經氣,鼓舞血氣運行,起到溫經散寒,通經活絡、扶正祛邪等作用。
適應癥:寒濕性疾病,如面癱、鼻炎、牙痛、咽喉腫痛、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咳嗽、哮喘、頸椎病、落枕、肩周炎、消化不良、腹瀉、便秘、呃逆、胸痛、坐骨神經痛、腰腿痛、遺精、陽痿、關節冷痛、類風濕關節炎、月經不調、下肢麻木等。
耳針
長圓針
將中醫經筋理論與現代西醫解剖學相結合,以解除卡壓在關節及軟組織周圍的橫絡(即結筋病灶點)從而達到暢通經絡而解除病痛之目的。
適應癥: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病、強直性脊柱炎等風濕病相關性疼痛。腕、肘、肩、踝、膝等各部位筋膜炎、腱鞘炎等一系列關節及軟組織頑固性疼痛等。
平衡針
在繼承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針刺中樞神經分布在周圍神經上的特定靶穴來調節、修復大腦基因程序,使失調、紊亂、破壞的中樞管理程序系統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間接地激發病人應激能力的治療方法。
適應癥:風濕免疫系統疾病、頸肩腰腿疼、各類頑固性疼痛等。
芒針
用一種特定的長針,采取相應手法刺入適宜深刺的穴位,已達到疏通經絡,調節人體臟腑功能的作用。
適應癥:頸椎綜合癥、半身不遂、多發性神經炎、脊髓側索硬化、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三叉神經痛、吞咽困難、頸肩腰腿痛等。
穴位埋線
穴位埋線療法是針灸的延伸,即是一種經絡療法。將人體可吸收的生物蛋白線埋入穴位,達到長效刺激穴位,疏通經絡,從而防止疾病的一種現代針灸替代方法。
適應癥:減肥、哮喘、中風后遺癥、胃炎、痛經、月經不調、遺精、陽痿、頸肩腰腿痛、失眠、癲癇、高血壓、免疫力低下等。
灸療“五大派”
督灸
在人體后背的正中線上,簡單說就是從頸椎到尾骨這段距離,貫穿著總管一身陽氣的督脈。在督脈上用艾絨+生姜+藥物進行鋪灸,借助督脈總督陽氣的作用,激發出人體自身的陽氣,又將這種溫熱通過經絡傳遞全身,提升陽氣,增強免疫力。
適應癥: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風濕免疫系統疾病、婦科疾病及亞健康狀態等。
鋪灸
鋪灸是將現代方法與中醫傳統灸法相結合,把引起身體疾病的深層濕寒之氣排出,補充陽氣,達到陰陽平衡、打通經絡、調整機能的目的。
適應癥:腎虛癥狀、調理肩頸、肩頸保養、肩頸僵硬、肌肉疲勞、肩周炎和頸椎病變、頭暈、頭痛、大腦供氧不足、睡眠質量下降、失眠多夢等。
隔藥灸
隔藥灸是將中藥研磨成碎面敷于患者相應的經絡和學位上,以渠道通經散寒、治病防病的目的。
適應癥:各類關節炎痛、頸椎病、肩周炎、食欲不振、口苦口膩、胃酸、胃痛、胃脹、胃寒、腹瀉、便秘、腰膝酸軟、腰酸背痛等。
隔姜灸
隔姜灸是在艾柱下面用姜片做隔墊物的一種灸法。生姜,辛溫無毒,升發宣散,調和營衛,驅寒發表,通經活絡,將新鮮姜和艾結合起來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分寸掌握不好容易起泡、遺留疤痕的缺點,又能和生姜發揮協同作用。
適應癥:嘔吐、泄瀉、脘腹隱痛、遺精、陽痿、痛經、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等。
熱敏灸
采用點燃的艾材產生的艾熱懸灸熱敏態穴位,激發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等熱敏灸感和經氣傳導,并施以個體化的飽和消敏灸量,從而提高艾灸療效的一種新療法。
適應癥:風濕免疫系統疾病、骨關節疾病、婦科疾病、男性疾病、心腦血管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免疫力低下等。
我們與您健康有約
急診急救電話:0453-6266120